您現在的當前位置:
皖江之上 創新有成——徽省交通控股集團蕪湖長江二橋建設紀實
添加時間:
2016-12-14
瀏覽量:
121
本報記者 趙珊珊 駐安徽首席記者 吳敏 通訊員 劉永
在奔流不息的八百里皖江上,一座正在建設的跨江大橋主塔高聳挺立,這就是2013年開建的蕪湖長江公路二橋。在冬日陽光的照耀下,262米高的兩座主塔棱角分明、色澤均勻,宛如正待揚帆起航巨船上的桅桿。
“安徽精度”,是安徽省交通控股集團在建設實踐中提煉出的更高管理要求,即勇于創新的挑戰精神,精益求精的嚴謹態度,操作行為嚴于規程、質量指標高于標準的執著追求。蕪湖長江二橋作為“安徽精度”的代表性項目,在3年的建設過程中,于皖江之畔書寫了一曲曲創新技術、嚴控質量、強化管理的建設贊歌。
原創技術提高結構耐久性
在蕪湖二橋的建設中,有一項可以讓所有二橋人引以為豪的獎項——“BE創新獎”,來自39個國家的300多個項目角逐的全球基礎設施建設領域的重要獎項。2014年11月,蕪湖長江公路二橋憑借同向回轉鞍座和大懸臂全體外預應力節段拼裝箱梁為代表的領先技術,獲此殊榮,這是我國橋梁建設工程首次榮膺這項創新大獎,也是所有獲獎項目中唯一的交通領域橋梁項目。
同向回轉拉索錨固方式,即拉索在橋塔上采用斜置鞍座錨固,拉索在鞍座中回轉后在同側穿出,再錨固在主梁同一截面上,巧妙地將拉索的拉力轉換為壓力施加在塔柱結構上,使塔柱以承壓為主,充分發揮混凝土材料的抗壓性能,減小塔柱內的拉應力集中現象,抑制塔柱裂縫的發展,提高了結構的耐久性。
隨著二橋工程的逐步推進,雙分肢柱式塔、輕型大懸臂、薄壁全體外預應力拼裝箱梁等“二橋創新”正逐漸展現在人們面前。
八大精度指導項目建設
自2013年項目開工以來,二橋建設者們經過不斷的探索、總結,將工業化建造、精細化施工、信息化管控手段等先進技術理念不斷應用到項目的建設中,總結提煉了高于規范或補充規范的施工管控指標體系及管理辦法,形成了以大體積砼溫控精度、制造控制精度、安裝控制精度、高性能砼品質精度、鋼筋加工精度、線形控制精度、預埋件定位精度、信息化管控精度等“八大精度”施工指南,提煉出752條技術指標,其中高于規范的指標145條,新增指標多達60多項。
二橋主塔高262米,為雙分肢柱式塔。針對分肢柱式塔的結構和施工特點,二橋建設者提出了可以適合全塔不同部位、全天候施工條件的溫控方法,創新溫控措施和施工工藝,開展全塔溫度全時段監測。
據介紹,橋塔屬于大體積混凝土構件,由于采用高標號混凝土,水化反應迅速,內部升溫快、溫度高,控制不好就容易產生內部及表面開裂現象。
由于缺少針對橋塔溫度及裂縫的控制理論與技術手段,橋塔裂縫控制一直是橋梁建設中的一道難題。
建設者們聯合同濟大學、安徽交通規劃設計研究總院股份有限公司及國內知名橋梁施工企業等技術團隊,從混凝土開裂機理入手,開展適應結構與材料特點的水化熱溫度控制方法研究。他們通過大量的理論研究及試驗驗證,制定了40條精細的溫控指標,創新與優化9道降溫與養護工藝,率先引入基于大數據技術的監控方法,最終形成大跨徑橋梁大體積混凝土溫度控制的體系化技術。通過采取一系列措施,二橋塔柱大面平整、色澤均一、表面無裂紋,預埋件周圍混凝土密實、平整,交界面清晰、悅目、整齊劃一,與結構物形成有機不可分割的整體,塔柱實現了內優外美。
四工管理拉高工程標準
二橋項目的27.83公里引橋及接線橋梁設計為節段預制拼裝箱梁橋,共需2萬多榀節段梁,為此,全線共設置4座標準化節段梁工廠。2萬多榀節段梁工廠化生產,結構尺寸誤差不超過1毫米,梁體重不大于1%,這樣的精度如何保證?二橋人創新性地提出“四工”管理手段:人本化工人管理、規范化工點管理、精細化工藝管理和標準化工序管理。
項目將每個節段梁預制工廠規劃出六大功能分區,“模塊化”“高精度”作業在這里實現。從鋼筋進廠到節段梁出廠,每個環節可進行標準的“流水線”生產。一整套鋼筋加工數控設備,保證了鋼筋尺寸、調直、切斷、彎箍等工序全部自動完成,加工效率提高了5倍,加工精度合格率提高到95%以上。通過“車間內模塊加工、現場裝配作業”的模式,將鋼筋構件由大模塊分解為各小模塊單元,確保了鋼筋骨架尺寸精確、定位準確,更提高了鋼筋骨架加工效率。
在節段梁產品養護上,為克服人工養護帶來的不利因素,由項目辦牽頭,節段梁預制技術攻關團隊經過多次試驗、改進和總結,設計出了一套節段梁全自動噴淋養護系統。該系統一經投入使用,便得到全線其他節段梁預制單位的贊許和推廣,其QC成果《研究節段梁養護的新裝置》更是獲得2015年度全國工程建設優秀質量管理小組一等獎。
在節段梁拼裝上,進行裝配化施工,保證了橋梁安裝每一項指標都控制在毫米級。在蕪湖二橋剛剛拼接完成的橋面上,預制梁之間的接縫密貼而平整,懸掛在橋面兩側的護板,顯得干凈流暢。
為了讓關心二橋建設的人們隨時掌握二橋動態和實時工程質量,二橋建設者將信息技術與工程管理相結合,架構連接設計、監管、施工、驗收的信息化模型,通過公路產品登記系統、節段梁信息交互系統、施工安全管理系統(APP)等,實現項目建造全周期中的工程信息動態創建、管理、共享及自優化。現在,只要登錄手機APP終端,二橋的安全、質量、進度等問題,一目了然。
如今,距蕪湖二橋建成通車還有一年多的時間。二橋建設者正繼續沿著“踐行安徽精度、打造品質工程”的道路奮勇前行。
上一篇:
下一篇:
版權所有 交通運輸部科學研究院 | 制作維護 交通運輸部科學研究院信息資源室
單位地址:北京市朝陽區惠新里240號 郵編:100029
備案編號:京ICP備08103432號-9